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
某一天,好像什麼也沒發生,但心裡卻悶悶的;
某一刻,明明只是一句話,卻讓你瞬間感到委屈、生氣,甚至想哭;
又或者,有時候你也會對自己說:「唉呀,我怎麼這麼玻璃心,這種小事也要難過?」
佩佩老師,是一名兒童職能治療師與數位創作者,用數位行銷與內容創作,分享促進兒童專注力、引導情緒行為的正向教養策略、兒童發展相關知識,希望有需要的家長與孩子,都能被推一把! 製作這些有影響力的文章、內容、課程,希望世界越來越好,也朝自己的理想生活邁進。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
某一天,好像什麼也沒發生,但心裡卻悶悶的;
某一刻,明明只是一句話,卻讓你瞬間感到委屈、生氣,甚至想哭;
又或者,有時候你也會對自己說:「唉呀,我怎麼這麼玻璃心,這種小事也要難過?」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——
孩子在你眼前崩潰大哭,你忍不住嘆了口氣:「怎麼又來了?」
或者你自己,在某個夜晚感到委屈和難受,卻又對自己說:「我不該這麼玻璃心。」
我們常常以為「好的情緒」才是被接納的,像是快樂、興奮、平靜;
而那些「不好看的」情緒——生氣、難過、害怕——則是要趕快處理掉、不要被看到的。
但其實,每一種情緒,都是在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,背後也都藏著一顆想要被理解的心。
在我們的人生中,可能都曾經有過被強烈情緒「淹沒」的經驗,例如在去年四月大地震過後,那整天我害怕焦慮到無法做事情;遇到要與身邊的人生老病死的分離,強烈的悲傷讓我們久久不能專心;害怕再面對羞愧的感覺,而想要逃避現實;面對迎面而來快撞上的汽車,腦袋卻一片空白。
被情緒淹沒,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還好只要我們好好認識這樣的大腦機制,並了解面對的方法,就能增加情緒調適力!同時,孩子的身心容納之窗其實更小,也更沒有能力把自己拉回來,所以大人如何協助孩子至關重要。
生活中,每天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!如果「遇到問題」是一件常常發生的事情,我們需要教孩子的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,而不是讓孩子為犯錯付出代價(通常是懲罰)。
你知道給予外在的獎賞,也就是很多人在使用的集點卡換禮物、條件交換等方法,其實會削弱孩子對原本喜歡的事情的內在動機嗎?
這就是心理學上的「過度辯證效應」(Overjustification Effect)。
那也許你會困惑,到底該如何鼓勵孩子比較適合呢?而外在獎勵完全不能使用嗎?
在上正向教養家長課時,總會問大家「希望孩子未來長大後,可以擁有什麼樣的能力?」
而「問題解決能力」與「邏輯思考能力」絕對是每次都有家長分享的回答。
然而,要如何促進問題解決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?
教你六個魔法句子,在正向教養中稱為「啟發式提問」,讓你使用正向、尊重的方式,促進孩子的問題解決與邏輯思考能力!
最近是開學季,好多父母都在擔心孩子不想去學校的問題。
剛好這兩天找我線上諮詢的媽媽,也在煩惱這件事….
這位媽媽表示,3歲的孩子每天都找各種理由不想去學校。媽媽也回憶,其實自己小時候對於學校也是超級抗拒呢~
到底有什麼辦法,可以讓孩子好好去上學呢?
這是現代很多家長的共同疑問,到底我的孩子只是好動、還在成長過渡期,還是真的有ADHD/ADD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呢?
這邊提供三個自我檢查量表,可以提供家長先自初步己填寫篩檢,也可以比較放心。
(小提醒,篩檢並非診斷,正式診斷還要要到大醫院的兒童精神科與兒童心智科做診斷唷!)
之前寫過不同年齡的發展里程碑,是針對粗大動作、精細動作、語言發展、社交情緒發展的內容。而注意力也是有里程碑的唷!
你知道嬰兒其實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想注意什麼事嗎?你想知道關於兒童的注意力發展,幾歲時應該有什麼樣的注意力嗎?以及,我們該如何配合幼兒的注意力階段,適度的引導他們呢?
這是幾週前,一位找我諮詢的媽媽問我的問題,她非常焦慮地問我:
「我今天不小心對孩子兇了怎麼辦?」
「這是我第一次對她兇!我好擔心會不會有什麼心理陰影,她才一歲多…」
「我明明很努力要奉行不打罵教育的…可是今天我不小心失控了」
.
不知道上述的心境,你是否也曾經經歷過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