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的人生中,可能都曾經有過被強烈情緒「淹沒」的經驗,例如在去年四月大地震過後,那整天我害怕焦慮到無法做事情;遇到要與身邊的人生老病死的分離,強烈的悲傷讓我們久久不能專心;害怕再面對羞愧的感覺,而想要逃避現實;面對迎面而來快撞上的汽車,腦袋卻一片空白。
被情緒淹沒,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,還好只要我們好好認識這樣的大腦機制,並了解面對的方法,就能增加情緒調適力!同時,孩子的身心容納之窗其實更小,也更沒有能力把自己拉回來,所以大人如何協助孩子至關重要。
精神科醫師Dr Dan Seagel提出的「身心容納之窗(Window of Tolerance)」
開頭提到的被情緒淹沒的經驗,其實就是我們覺得不堪負荷,所能承受情緒的範圍超出了身心容納之窗。
「身心容納之窗(Window of Tolerance)」由精神科醫師Dr Dan Seagel提出,意思是人的情緒承受是有限制的,在平常的狀況,我們的情緒會位在這個窗戶之內。在情緒比較強烈時,我們會超出這個情緒容納之窗,就會產生一些脫序的行為,像是傷害、混亂、暴力、大哭大叫….等等不當行為。
會引發的行為,我們分為兩大類,第一大類是「過度激發」,也就是大家常常聽到的戰或逃(Fight or Flight)反應。第二大類是「凍結反應」,就是「戰-逃-僵住」裡面的僵住/凍結(Freeze):
1. 過度激發,反應激烈(戰或逃)
在過度激發的區塊,是大家常常聽到的戰或逃(Fight or Flight)反應,亦即身體會採取戰鬥的方式面對外界,或者採取逃跑的方式保護自己。
常見的戰鬥反應,像是身體緊繃,處於備戰姿勢,過的的焦慮、易怒、心跳加速、咬緊牙關,隨時都可能暴走,極度憤怒、出手攻擊、大聲尖叫或大罵、與人發脾氣。常見的逃跑反應,則是因為太焦慮恐懼而直些逃跑,或者手腳一直動來動去、無處安放。
2.凍結反應,反應過低(凍結/僵住)
在反應過低的區塊,則是大腦呈現當機狀態,不知道如何回應,反應過低、像是被石化了一樣。因為面對壓力源無法回應,此時偏向情緒麻痺的狀態,感覺不到任何感受,也可能會憂鬱低落、很難專注、很無助,不想做任何事情。
超出窗外時,如何讓自己回到身心容納之窗?
而現代,我們已經沒有如以往遊牧狩獵時期常常面臨生死交關的處境,然而一樣會有許多事情,引發我們的壓力反應,讓我們脫離身心容納之窗,例如被聲音嚇到、被同學威脅而引發強烈的情緒等。
關於如何回到身心容道之窗,這邊提供幾個實用的小技巧:
觀察與理解自己的想法
隨時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,發現已經接近「脫窗」時,可以先暫停一下,問問「我自己怎麼了?」,溫柔的覺察、接納自己的情緒,試著辨識出情緒詞彙,例如現在其實是有點「心煩」某件事情,或者對於剛剛的事情覺得「委屈」。找到情緒與原因,協助自己暫停一下,就是讓情緒回復平穩很大的幫助了。
也可以試著跟自己說,「我知道你是覺得很困擾,我們一起想辦法。」
找親近信任的人說一說
找身邊親近的人或可信任的人說一說自己的煩惱和想法,是一種情緒上的抒發,也是一種幫自己梳理的過程。而面對親近的人,通常因為熟悉感與他的接納、傾聽,給予你情緒上的支持,也比較可以幫助你平復。
54321 靜心法
當身心感受已經達到臨界點時,從環境中找出「5個你現在看到的東西、觸摸4個你現在能觸摸到的東西、聽3個你現在能聽到的聲音、聞2個你現在能聞到的氣味、1個你現在可以嚐到的味道」
透過這樣的練習,讓大腦重新把注意力放在留意身體的感官感受,將注意力放在「當下」,就能重回平靜,達到靜心。
允許自己慢下來,好好感知當下,你會發現,我們本身就具有感知美好的能力。
4-4-4呼吸法
找一張坐起來舒服的椅子,被可以靠著椅背,腳採得到地板。躺著也可以。
- 閉上雙眼,從鼻子慢慢吸氣,數4秒鐘,感受吸入的空氣流經肺部。
- 閉住氣數4秒鐘,請注意:此時嘴巴別用力緊閉、鼻孔也不要施力,自然而然閉氣就好。
- 慢慢呼出氣,數4秒鐘呼完氣。
- 呼完氣後閉氣4秒鐘,接著重複上述步驟至少3回合。
一般來說,重複做到4分鐘,就能發揮鎮定效果,讓注意力重新回到身體上,並釋放壓力。
正向教養中的積極暫停法
積極暫停強調的是當我們的情緒爆掉或是快要爆掉時,需要採取「暫停」策略,例如到一個可以獨自冷靜的空間進行冷靜。大人可能是廁所,自己的房間,孩子也可能是房間、冷靜角等。
這樣的暫停不是懲罰,不是逃避,而是因為我們知道當情緒過於激烈的時候,只會講出太衝動而沒有建設性的言論,甚至做出傷害行為,所以在平時就要建立這樣「積極暫停」的原則,在情緒激昂時就可以先做暫停,等待情緒冷靜後,再做釐清和討論。
運動法則
在強烈情緒襲擊大腦時,我們可以透過簡單的運動,例如在客廳開始練習蹲跳、起身出門散散步、甚至出去慢跑等,運動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,可以緩和情緒、釋放壓力,並感到快樂,同時也是讓注意力回到身體上的一種方式。
在不能做太多運動時,光是轉移活動其實就有幫助,例如放下強烈的情緒,起身去換衣服,或者沖個澡。
平時,又該如何拓展自己的身心容納之窗呢?
1. 認識自己的容納之窗
- 覺察自己在壓力下的反應(如焦慮、易怒、退縮、麻木)。
- 留意哪些情境容易讓自己超出容納之窗。
2. 練習身體調節,提升自我安撫能力
- 深呼吸法(如 4-7-8 呼吸、腹式呼吸):幫助自律神經恢復平衡。
- 正念冥想:透過當下覺察降低壓力,穩定神經系統。
- 漸進式肌肉放鬆(PMR):幫助身體釋放緊繃的壓力。
- 瑜伽或身心運動(如太極、氣功):提升身體與情緒的連結。
3. 培養心理韌性
- 調整內在對話:學習用更溫和、支持自己的語言取代自責與批評。
- 刻意練習小壓力情境:循序漸進地面對挑戰,幫助神經系統適應變化(如暴露療法)。
- 練習設定界線:減少讓自己崩潰的外部壓力,讓大腦有足夠空間適應。
4. 透過關係與安全感來穩定情緒
- 與安全的人建立連結(家人、朋友、伴侶、治療師)。
- 學習依附調節:當情緒波動時,透過與信任的人談話來回復穩定。
- 表達需求:當感覺壓力過大時,學習請求支持。
5. 增強副交感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
- 唱歌、哼歌、咀嚼、搖擺身體(刺激迷走神經,幫助放鬆)。
- 享受大自然(森林療法、陽光、海浪聲)。
- 擁抱或輕觸自己(透過身體感官帶來安全感)。
6. 處理過去的創傷與情緒負荷
- 若容易頻繁超出容納之窗,可能與過去未解決的創傷或情緒有關,尋求外界協助,如心理諮商、心理治療等能有效協助你更多。
拓展容納之窗是「溫和而持續的訓練」,而非一蹴可幾。當我們能更靈活的應對自己的情緒,就越能在衝突發生的當下,了解自己,做出可控的反應,不僅是幫助自己,也是幫助孩子和身邊的人。
希望用這樣的說明,能更讓你理解當我本被情緒淹沒時,大腦發生什麼事,以及該如何處理及應對,來協助調節自己的情緒,讓我們回到身心容納之窗裡,繼續運用有彈性、冷靜又有智慧的前額葉。
也許你會想閱讀:
更多資訊,可以到追蹤 佩佩老師|治療師的日常的IG ,裡面有更多圖文並茂的小知識唷!
預約線上諮詢、查看其他服務或免費資源,可以點我的名片頁,有更多資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