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
某一天,好像什麼也沒發生,但心裡卻悶悶的;
某一刻,明明只是一句話,卻讓你瞬間感到委屈、生氣,甚至想哭;
又或者,有時候你也會對自己說:「唉呀,我怎麼這麼玻璃心,這種小事也要難過?」
我們的文化很容易讓我們習慣「快快好起來」,
甚至會在還沒理解自己的情緒之前,就急著說服自己「沒事啦、想開點」。
但情緒真的那麼容易被按下暫停鍵,乖乖地待在一旁不干擾我們嗎?
其實不然。
情緒不是問題,是訊號
我很喜歡一句話:「情緒存在的目的,是在提醒你「有些事很重要」。」
這句話陪我度過很多覺得自己很不夠好的時刻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,而每一種情緒,背後都有它的功能。
例如,憤怒幫助我們感知「界線被侵犯了」;
悲傷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療傷;
焦慮提醒我們正在面對不確定,可能需要更多安全感。
這些情緒或許不舒服,但它們其實是來「幫助我們活得更好」的。
只不過,當我們從小就不太習慣與情緒共處,
面對強烈的感受時,最容易做的反應就是:壓抑、逃避、或者批評自己太敏感。
但情緒被壓住不代表它消失了,它只是轉換了形狀,可能變成緊繃的肩頸、冒不完的痘痘、或一顆總是無法放鬆的心。
不急著解決,是一種新的選擇
後來我學著練習——當情緒來的時候,不急著「做點什麼」,而是給自己一點點空間,待在那個感受裡。
練習覺察、承認、允許、接納、轉化、感謝自己的情緒。(薩提爾的6A)
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,甚至會覺得:「我這樣是不是很消極?」
但越練習越發現,當我願意陪自己走過那些情緒,我反而變得更有力量。
你也可以試著這樣做看看:
1. 告訴自己:「我有情緒,是有原因的」
這句話看似簡單,卻是讓我們的大腦從防衛切換到接納的關鍵。
你不需要馬上找到原因或解決方案,只要允許那個感受存在,就是一種自我照顧。
2. 試著命名你的情緒
很多時候,我們會說「我好煩」、「我不對勁」,但其實那是很多不同的感覺混在一起。
你可以試著更具體一點,比如:「我覺得失望、覺得好像沒被在乎」或「我有點不安,怕自己做不好」。
這個過程就像幫一團打結的毛線,慢慢找到線頭,慢慢理清楚。
3. 做一件溫柔的小事,陪自己一下
有些時候,我們不需要一個大方案,只需要一個小行動,讓自己感受到一點點安全和支持:
- 練習深呼吸,專注吸氣與吐氣的節奏
- 寫三句話,把心裡的話倒出來,不用邏輯清楚也沒關係
- 抱自己一下,或者泡杯熱飲,讓身體也被照顧
- 跟信任的人說一句:「我現在有一點難受,但我不太知道怎麼說出來,可以讓我講一講嗎?」
這些都是情緒來的時候,你可以給自己的「情緒急救包」。
情緒的波動,不代表你不夠好
每一個正在學著理解情緒、面對自己的你,都已經很勇敢了。
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得完美,不需要每次都能很快好起來。
情緒就像腦海中的小精靈,在提醒你,有一些事情很重要,也在溫柔的告訴自己,自己需要被照顧。
願你也能慢慢地,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:
「我允許自己有感覺,我正在學著理解它們。就算現在還有點卡,我也會陪著我自己。」
如果你也有什麼最近卡住的感受,可以開始練習自我對話。
有時候,把情緒說出來、想一遍,就是讓自己鬆一口氣的開始。
閱讀更多:
當大腦超出負荷被強烈情緒淹沒時,該如何反應?理解「身心容納之窗」,學習調節情緒
—
你也可以試著練習看看:
📍今天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?
📍它可能想告訴我什麼?
📍我可以做一件什麼小事,來照顧自己?
別忘了,溫柔地陪伴自己,也是一種了不起的能力。🫶
更多資訊,可以追蹤 佩佩|治療師的日常甜的IG ,裡面有更多圖文並茂的小知識唷!
預約線上諮詢、查看其他服務或免費資源,可以點我的名片頁,都有更多資訊。